记山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获奖项目丁家河景观环境工程
丁家河位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,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季节性排水河流,与开发区政府、市民文化广场毗邻,自1976年上游修建丁家河水库后,河道断流,常年干枯。周围居民在河道内开荒种地、倾倒垃圾,河道成为排污通道,“蚊蝇成群,臭气熏天”的景象大大影响了周围居民生活与城市环境。自2006年河道景观整治后,这条“臭水沟”面貌焕然一新:河水涓涓、四季常流,河岸蜿蜒隽秀、草木清幽瑰丽。
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丁家河景观环境工程获得了“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”的殊荣,如今这也成了开发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项目设计方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(简称“设计院”)院长、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黄骏衡介绍说,前水库、后大海、又流经城市,仅凭园林手段打造丁家河的生态景观宛如建空中楼阁,得先治水,方能造景。
古道又见清流
在设计之初,设计院对河床、周围地形、土壤岩层等进行了详细的勘探。科学地制定开发利用河道地下潜流,形成湿地造园的方案。黄骏衡介绍,据勘探资料分析,地下潜流的坡降为7‰,由此设计深6.8米长650米的水泥土防渗截水墙,将地下水壅高至地面以上,经拦河坝拦截抬高水位形成湿地,汛期排洪、旱季蓄水、形成常年流水怡人的湿地景观,且每年节约用水能达18万立方米。
作为城市河道,丁家河并不是常见的两端砌高墙的硬质直线驳岸,而是采用置石、生态驳岸、湿生植物栽植等多种方式建设的呈现自然线条的生态驳岸。记者在其中一个河段发现,草坡从河的西侧延伸入水,再搭配以置石,成了一个无封闭的亲水空间;东侧则为硬质驳岸,以石墩作围护,水生植物沿岸边生长,偶现连接河岸与水体的大石阶,属于半封闭式的亲水空间。
“草坡斜入水中,坡度较缓,能保证设计规范要求的‘水体岸边2米内水深不超70厘米’的规定。”设计院副院长黄青介绍说,东河岸延伸约2米的范围内打造了硬质沟槽,抬高了河底,并以塘泥填充,再种上水生植物。“营造出舒适的亲水景观,也满足了安全要求。”
此外,河面宽度的取值及驳岸“软、硬”的界定,都是通过计算该河段河水的流速、糙率系数等数据得来。“因为上游是水库,必须兼顾泄洪,河道可以宣泄,300年一遇的上游水库的溢洪道泄洪流量。”黄骏衡说,复原为自然蜿蜒的多样性生态驳岸,让景观不与水争道,“否则水利会变成水害。”
生态宜人景观
除了河道以外,建设单位规划的可用设计的绿化地不多,有的地段甚至不到7米。设计者巧妙的采用阶梯状断面枯水期流水走最窄断面,不至有断流的感觉,洪水期可短时期淹没上层台阶,不影响泄洪。记者沿河堤走一圈下来,配错落有致、疏密得当河岸植物与小品搭,让人并不觉得累赘或空洞,且有移步异景的效果。在如此“抠门”的地方做景观,设计方大胆借助山景、水体、植被景观,合理辐射休息区半径,设置多处景观节点,给人大开大合、有进有退之感。以黄青的话说就是“以点代块、以块连带、以带促片”的景观结构模式。
由于地方受限,有的地段设计不了小路,这就给节点的可达性增加了难度。不过,设计方在河面上架起了多座小桥,有的为石拱桥,有的为木桥,桥型有直有曲。“在狭小的空间,运用不同的材质,并制造曲折婉转的路线,能给游人增加游览的趣味。”黄青说,在节点之间以相对应风格的滨水生态休闲带和滨水景园休闲带串联,打造协调统一的河道景观。
休息椅做乔木树围、芒草遮掩置石、用矮灌木形成游览路与河流的阻隔空间等等——植物与园林资材的相衬、与节点特点相辅掌握得恰到好处。通过水生植物、草皮、地被、乔木、灌木等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,营造出色彩丰富、具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,彰显各个节点的特色。而在缓坡入水的河岸,则多采用的是结缕草、马尼拉等护坡能力强、耐湿性好的植物,土下还埋有土工格栅做稳固。“乔木方面,基本采用的是榉树、水杉、柳树等当地表现好的植物,不少地方保留了原有地形和植物。”黄青说。
水生植物是丁家河亮点之一,据黄骏衡介绍,为遵循自然生态的理念,河道蓄水采用深层不透水岩层和截水墙防渗,不铺设土工布,依然采用原有河床,让水底植物正常生长;而原有的河边乔木,也做了原生态保留。“首先得有水,接着才能种花草树木,最后才能让人、鱼、鸟等生物在此和谐共处,这就是丁家河景观环境工程的治理思路。”黄骏衡说。